紅嘴烏秋介紹

常常有人聽到,公園的樹上傳來頻頻的「喵喵」叫聲,難道是貓咪攀爬其上捕捉獵物嗎?也許正是紅嘴烏秋正在逗趣的學貓叫呢。紅嘴烏秋多棲息分佈在闊葉林,海拔1000公尺以下山麓地區或果樹林活動,為台灣普遍的特有亞種留鳥,以昆蟲、漿果等為食,牠們總是在非繁殖期成群的聚集活動,有時甚至達數百隻,叫聲還特別喧鬧響亮,讓每個登山客不想注意也難。
而紅嘴烏秋那像極了小貓喵喵叫的鳴聲,其實是正值繁殖期才會發出,每年的五六月不妨可趁機好好觀察一番。
原產地:台灣
學名: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
英文俗名:Black bulbul
中文別名:紅嘴黑鵯、紅喙筆仔
身長:約24公分
熱門品種:台灣特有亞種、中國異亞種
成熟期:約5~8個月
孵化天數:約14~16,每次約產3~4顆卵
壽命:5~7年
全身一席黑色套裝,羽色烏黑亮澤,頭頂上戴著一頂蓬鬆的龐克風格羽冠,唯獨嘴喙與腳為對比強烈的紅色,故被起名為紅嘴黑鵯,而體型大小及羽毛顏色皆與本土的山烏秋極為相似,所以又名紅嘴烏秋,或臺灣話的紅喙筆仔。
紅嘴黑鵯為台灣特有亞種,棲息地廣泛,從亞洲印度、印度洋島嶼到斯里蘭卡,以及馬達加斯加都有,而分布於中國大陸東南部的異亞種,同樣有著亮麗紅色的嘴喙和腳爪,以及一身的耀眼黑的羽色之外,頭、頸及胸有白羽點綴,與台灣種有明顯差異。
布農族與泰雅族人都將紅嘴黑鵯視為不可侵犯或傷害的的神鳥。在布農族裡從古早相傳著,因某次大洪水的降臨,全族從原本居住的平地逃到了玉山生活,一段時間後,布農族人想了解山下的情形,個性可靠的紅嘴黑鵯便自願擔任使命,而後為了稍來平地已恢復人群居住的證明,牠用嘴硬是啄取了熱燙的火種,一路上耐著高溫,就這樣與腳爪交互輪替啣抓著,嘴喙與腳因此被燙得熱紅,身體的羽毛也被烤成了焦黑,變成今天的模樣。因為紅嘴黑鵯這樣勇敢的精神,一直到今天都被布農族人從心裡尊敬著,並且不敢恣意獵捕。
紅嘴烏秋的習性
紅嘴黑鵯為台灣普遍的留鳥,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,在本地各處的闊葉林,或是低海拔的山麓皆能發現牠們的蹤跡。喜歡群體活動,經常數十成百的在山林裡覓食,鳴聲多變化且嘹亮嘈雜,個性熱情大方不太怕生,即使在熙來人往的林蔭處或公園裡也絲毫不畏懼。
紅嘴黑鵯在發情期會發出類似貓叫的喵喵聲,非常引人注意,每年約在5~6月春夏季節時會開始築巢繁殖,以草梗及細樹枝築成手捧碗形,每次可產3~4顆,為粉膚色或白色的卵,卵殼表面佈有棕紫色斑點,屬雜食性鳥類,以吃軟性的漿果或昆蟲為主食,也喜歡甜甜的花蜜。
紅嘴黑鵯的幼鳥在巢期很短,從孵化到離開巢僅有八天,,親鳥會作勢將食物啣離,或是以震翅和鳴叫鼓勵兒女及早跨出巢窩飛翔,越強健的幼鳥叫聲越響亮,也越能得到親鳥餵食上份量的優勢,雖同期出生但體型差異逐趨明顯,故先天體質優良的離巢越早。這種勇於面對大自然歷練的天性,或許正是牠們至今種族依然繁盛的關鍵。
紅嘴烏秋健康與疾病
紅嘴黑鵯體質強健、個性獨立,是非常好飼養的種類,為雜食性,故人工飼養時食材首重豐富多變,鈣質的攝取亦非常重要,若食用不足很容易出現軟腳的徵狀,長期如此還可能導致嘴喙歪斜,平時就可常餵食木瓜,能快速的改善狀況,一段時間後便可更換其他軟質的水果,補充更多元的維生素。麵包蟲也是營養蛋白質的來源,能提供完整的活力,也更不容易感到飢餓。
紅嘴黑鵯不是很重視沐浴,即使放個水盆於籠中,牠們也不見得會光顧,但因為空間不比野外遼闊,一身黝黑的羽毛還是常常會被食物弄髒變得不光亮,故可裝設噴霧型噴水器,讓細微的小水滴均勻噴灑覆蓋在身軀上,藉由振翅時即可順勢抖落髒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